AD
首页 > 理财攻略 > 正文

热闹背后,盘点今年那些被清盘的基金

[2020-12-12 01:03:59] 来源: 编辑: 点击量:
点击收藏
导读:今年公募基金行业很热闹。截至12月7日,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已突破2.8万亿份,创下历史新高,其中权益类基金约1.4万亿份,爆款基金更是层出不穷。(数据来源:Wind;下同)但热闹背后,今年以来亦有278只基金默默清盘,黯然退场。对于基金清盘,不少投资者第一反应可能是“血本无归”、“亏大了”,但真相究

今年公募基金行业很热闹。

截至12月7日,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已突破2.8万亿份,创下历史新高,其中权益类基金约1.4万亿份,爆款基金更是层出不穷。(数据来源:Wind;下同)

但热闹背后,今年以来亦有278只基金默默清盘,黯然退场

对于基金清盘,不少投资者第一反应可能是“血本无归”、“亏大了”,但真相究竟如何?哪类基金容易清盘?基金为何会清盘?清盘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?投资中又该如何避免买到这类基金?

一、基金清盘≠“血本无归”

基金清盘是指把基金资产全部变现,将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,相当于强制赎回,但基金清盘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会“血本无归”。

 ◎ 首先,大家买基金的钱是存在托管银行的,不会跑路。

 ◎ 其次,清盘前基金公司必须根据规定对持有人反复提示(官网、短信等渠道),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赎回。

 ◎ 最后,即使清盘也会按照最后净值计算,把资金原路返还给投资者。

二、哪类基金容易清盘?

数据显示,截至12月7日,今年以来共有278只基金清盘(仅统计初始基金)。其中保本基金到期不延续的有2只,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的有131只,触发合同终止条款清盘的有145只。

分投资类型看,股票型、债券型、货币性等均有基金清盘,但以债券型基金清盘数量居多。

另外,从基金规模看,有86%的基金在清盘前低于0.5亿元,其中44%的基金清盘前已不足1000万元,规模远低于2亿元的“温饱线”水平

三、基金为何会清盘?

如果往上寻根溯因,基金清盘主要有三种情况:

1、基金规模太小。

这是最常见的情形,根据规定:

 ◎ 非发起式基金连续20个交易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数不足200人,基金公司即可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是否清盘;

 ◎ 发起式基金合同生效3年后,若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,即自动终止且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。

如上文所提,年内清盘的278只基金清盘前规模主要集中在0.5亿元以下,占比约86%,其中有44%清盘前规模已不足1000万元。

2、不再满足政策和监管要求。

根据“资管新规”要求,公募分级基金需要在2020年底之前“取消分级运作机制”。

虽然这类基金可以选择转型,但据统计,年内仍有14只分级基金选择了清盘。

3、持有人主动表决清盘

这种情况以机构占比较大的基金为主。

据统计,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的131只基金中,有34只在2019年底时机构持有份额占比超过50%。

四、基金清盘对投资者有何影响?

由于清盘期间无法办理申购赎回,且资产也没有收益,所以对投资者而言机会成本很大,特别是赶上市场又有大行情的时候。

根据规定,基金清盘时间最长可以持续6个月,但如果遇到投资的股票停牌或债券无法卖出,操作起来还会更加麻烦。

另外,基金清盘是被动赎回,投资者无论盈利还是亏损,最后都要被强制赎回。

概括来说,基金清盘并非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。大家在投资中若遇到所持有的基金发出了清盘预警,建议第一时间直接赎回,或转投其他基金

五、怎样避免选到清盘基金?

直接从容易导致基金清盘的三种主要情况下手:

第一,看基金规模

当基金出现以下情况时会触发清盘条件,直接清盘:

①非发起式基金连续60个交易日持有人不满200人,或总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;

②发起式基金合同生效3年后,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。

因此,大家最好不要投那些规模在0.5亿元以下,尤其是业绩还不好的基金,挑选成立时间较长、规模大于2亿元的基金是比较合适的。

第二,看基金类型

尽量避开非主流或者有整顿风险的基金,比如之前比较火的保本基金、分级基金等。

另外还有一些基金虽然暂未被整顿,但由于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,基金运作可能遇到了较大困难,未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,比如定增基金。

第三,看机构占比

一方面,机构占比大的基金,若发生机构集中赎回,会导致规模断崖式下降,剩余规模很有可能会触发清盘条款。

另一方面,在召开持有人大会时,普通投资者会因持有份额较少而话语权不够,以致无法维护自身权益。

总结

基金清盘是一种常态事件,大家完全没有必要过分恐惧。

基金清盘前会连续发布公告预警,给投资者留足操作时间窗口,所以只要养成常看基金公告的习惯即可应对。

最后,建议大家可以采用购买组合的方式投资,以最大限度降低个别基金清盘所带来的影响。

本文系好买商学院原创,如需转载,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“好买商学院”。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,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
免责条款: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应审慎决策、独立承担风险。

边学边赚,就在好买商学院!更多内容,关注我们@好买商学院


为您推荐